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怎么写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_全球观点

来源:城市网2023-06-04 23:27:51

1、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。


【资料图】

2、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,可是家里很穷,买不起蜡烛,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,他常为此事发愁。

3、这天晚上,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,他起床一看,原来是墙壁裂了缝,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。

4、匡衡看后,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。

5、他找来一把凿子,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。

6、立刻,一道烛光射了过来,匡衡就着这道烛光,认真地看起书来。

7、以后的每天晚上,匡衡都要靠着墙壁,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。

8、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,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。

9、指鹿为马1.三年,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,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。

10、冬,赵高为丞相,竟案李斯杀之。

11、夏,章邯等战数却,二世使人让邯,邯怒,使长史欣请事。

12、赵高弗见,又弗信。

13、欣恐,亡去,高使人捕追不及。

14、欣见邯曰:"赵高用事于中,将军有功亦诛,无功亦诛。

15、"项羽急击秦军,虏王离,邯等遂以兵降诸侯。

16、八月己亥,赵高欲为乱,恐羣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曰:"马也。

17、"二世笑曰:"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

18、"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

19、或言鹿,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。

20、后群臣皆畏高。

21、 2.三年,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,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。

22、冬,赵高为丞相,竟案李斯杀之。

23、夏,章邯等战数却,二世使人让邯,邯怒,使长史欣请事。

24、赵高弗见,又弗信。

25、欣恐,亡去,高使人捕追不及。

26、欣见邯曰:"赵高用事于中,将军有功亦诛,无功亦诛。

27、"项羽急击秦军,虏王离,邯等遂以兵降诸侯。

28、八月己亥,赵高欲为乱,恐髃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,曰:“马也。

29、”二世笑曰:“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

30、”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

31、或言鹿者,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。

32、后髃臣皆畏高。

33、 还有程门立雪,孔融让梨,霸王别姬等等,非常多。

34、报告的话,你就写翻阅成语词典,查阅资料,跟其他人交流,最后选定一个成语和一个名人,为什么要选这个成语和人物(从成语寓意积极向上叙述),最后在写你要向正面人物学习,就好了 望梅止渴》有一年夏天,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,天气热得出奇,骄阳似火,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,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,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,让人透不过气来。

35、到了中午时分,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,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,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。

36、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,担心贻误战机,心里很是着急。

37、可是,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,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?他立刻叫来向导,悄悄问他:“这附近可有水源?”向导摇摇头说:“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,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。

38、”曹操想了一下说,“不行,时间来不及。

39、”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,沉思了一会儿,对向导说:“你什么也别说,我来想办法。

40、”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。

41、脑筋一转,办法来了,他一夹马肚子,快速赶到队伍前面,用马鞭指着前方说:“士兵们,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,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,我们快点赶路,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!”士兵们一听,仿佛已经吃到嘴里,精神大振,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。

42、(一)铁杵磨针【典故】 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,常常逃学,到街上去闲逛。

43、  一天,李白又没有去上学,在街上东溜溜、西看看,不知不觉到了城外。

44、暖和的阳光、欢快的小鸟、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,“这么好的天气,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?”  走着走着,在一个破茅屋门口,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,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。

45、李白走过去,“老婆婆,您在做什么?”“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。

46、 ”老婆婆抬起头,对李白笑了笑,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。

47、  “绣花针?”李白又问:“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?”  “当然!”  “可是,铁杵这么粗,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?”  老婆婆反问李白:“滴水可以穿石,愚公可以移山,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?”  “可是,您的年纪这么大了?”  “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,没有做不到的事情。

48、”  老婆婆的一番话,令李白很惭愧,于是回去之后,再没有逃过学。

49、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,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。

50、  【释读】  无论做什么事情,只要有恒心,一定会成功的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
51、我们的孩子们,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、努力、有恒心,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。

52、(二)闻鸡起舞 【典故】 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、具有远大抱负的人。

53、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。

54、进入青年时代,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,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,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。

55、他广泛阅读书籍,认真学习历史,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。

56、他广泛阅读书籍,认真学习历史,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,学问大有长进。

57、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,接触过他的人都说,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。

58、祖逖24岁的时候,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,他没有答应,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。

59、  后来,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。

60、他与刘琨感情深厚,不仅常常同床而卧,同被而眠,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:建功立业,复兴晋国,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
61、  一次,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,他一脚把刘琨踢醒,对他说:“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,我偏不这样想,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?”刘琨欣然同意。

62、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,剑光飞舞,剑声铿锵。

63、春去冬来,寒来暑往,从不间断。

64、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,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,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,又能带兵打胜仗。

65、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,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;刘琨做了都督,兼管并、冀、幽三州的军事,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。

66、  【释读】  故事出自《晋书·祖逖传》。

67、成语“闻鸡起舞”,形容发奋有为,也比喻有志之士,及时振作。

68、 (三)亡羊补牢【典故】  这故事出自“战国策”。

69、战国时代,楚国有一个大臣,名叫庄辛,有一天对楚襄王说: “你在宫里面的时候,左边是州侯,右边是夏侯;出去的时候,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。

70、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,不管国家大事,郢(楚都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)一定要危险啦!”  襄王听了,很不高兴,生气骂道:“你老糊涂了吗?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?” 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:“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,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。

71、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,楚国一定要灭亡的。

72、你既然不信我的话,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,看事情究竟会怎样。

73、”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,秦国果然派兵侵楚,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(今河南息县西 北)。

74、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,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,问他有什么办法;庄辛很诚恳地说:“我听说过,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,这还不晚;羊跑掉了才补羊圈,也还不迟。

75、……”  【释读】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,只知道享乐,不知道如何做事,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。

76、  “亡羊补牢”这句成语,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,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,如果赶紧去挽救,还不为迟的意思。

77、例如一个事业家,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,轻举冒进,陷入失败的境地。

78、但他并不气馁,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,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认为“亡羊补牢”,从头做起,还不算晚呢!(四)盲人摸象【典故】 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,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,国王名叫镜面王。

79、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,每天都拜佛诵经,十分虔诚。

80、可是,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,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,人心混乱,是非不明,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。

81、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,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: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。

82、镜面王吩咐侍臣说:“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。

83、”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,带领他们来到王宫。

84、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:“大王,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。

85、”镜面王说:“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,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,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。

86、”  第二天上午,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,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,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。

87、不一会,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,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。

88、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:“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?”盲人们齐声回答说:“我摸到大象了!”镜面王又说:“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!”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:“禀告圣明的国君,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。

89、”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:“大王,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。

90、”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:“大王,大象确实像大鼓。

91、”随后,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,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,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,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。

92、最后,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:“圣明的大王,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。

93、”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,吵吵嚷嚷,争论不休,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。

94、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:“大王!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!”这时,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,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。

95、  【出处】  《大般涅槃经》三二:“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,其触耳者言象如箕,其触头者言象如石,其触鼻者言象如杵,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,其触脊者言象如床,其触腹者言象如甕,其触尾者言象如绳。

96、”  【解释】 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,就乱加猜测,想做出全面的判断。

97、(五)守株待兔【典故】 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,有一个农民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.遇到好年景,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;一遇灾荒,可就要忍饥挨饿了.他想改善生活,但他太懒,胆子又特小,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,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。

98、  奇迹终于发生了。

99、深秋的一天,他正在田里耕地,周围有人在打猎。

100、吆喝之声四处起伏,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。

101、突然,有一只兔子,不偏不倚,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。

102、  当天,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。

103、  从此,他便不再种地。

104、一天到晚,守着那神奇的树根,等着奇迹的出现。

105、  【释读】  成语“守株待兔”,比喻亡想不劳而得,或死守狭隘的经验,不知变通。

106、(六)揠苗助长【典故】 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,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,因此整天忡忡忧忧。

107、有一天,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,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,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。

108、  忽然,他灵机一动,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,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。

109、傍晚,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,得意洋洋的跑回家,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:“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,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,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。

110、”农夫太太半信半疑,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,究竟是怎么回事。

111、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,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。

112、这时,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,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,眼看着就要枯萎了。

113、  【释读】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,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,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,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,反而一事无成。

114、 (七)买椟还珠【典故】  一个楚国人,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,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。

115、为了卖个好价钱,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,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,那么珍珠的“身份”就自然会高起来。

116、 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,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,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(即椟),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。

117、然后,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,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,看上去,闪闪发亮,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。

118、 这样,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,拿到市场上去卖。

119、  到市场上不久,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。

120、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,爱不释手,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。

121、郑人交过钱后,便拿着盒子往回走。

122、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。

123、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,没等楚人想完,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。

124、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:“先生,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,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。

125、”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,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,一边往回走去。

126、 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,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。

127、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,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,以致于“喧宾夺主”,令楚人哭笑不得。

128、  【释读】 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,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;而楚人的“过分包装”也有些可笑。

129、(八)滥竽充数 【典故】  据《韩非子》记载,齐宣王爱听吹竽,又好讲排场。

130、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。

131、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。

132、有个南郭先生,根本就不会吹竽,看到这个机会,就到齐宣王那里去,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。

133、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,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。

134、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,每逢吹竽,就混在队里,拿着竽装腔作势。

135、这样一天天混过去,不曾被人发现。

136、  等到齐宣王死了,齐泯王接替王位。

137、他和齐宣王不同,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,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。

138、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,只好逃之夭夭,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。

139、  【释读】  西方谚语说,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,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。

140、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,终有露出马脚之时。

141、 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。

142、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,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,学习资源还算丰富。

143、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满足于滥竽充数,自欺欺人,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。

144、(九)按图索骥【典故】  孙阳,春秋时秦国人,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,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。

145、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,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。

146、  据说,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,编写成一本《相马经》,在书上,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,并画了不少插图,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。

147、  伯乐有个儿子,智质很差,他看了父亲的《相马经》,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。

148、他看到《相马经》上说:“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,高脑门,大眼睛,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”,便拿看书,往外走去,想试试自己的眼力。

149、走了不远,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,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:“我找到了匹好马,和你那本《相马经》上说的差不多,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!” 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,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,幽默地说:“这‘马’爱跳,没办法骑呀!”  【出处】  这个成语来源于《艺林伐山》,伯乐《相马经》有“隆颡(sang)蚨日,蹄如累曲”之语,其子执《马经》以求马。

150、出见大蟾蜍,谓其父:“得一马,略与相同,但蹄不如累曲尔。

151、”  【释读】  按图像寻求良马,比喻做事拘泥教条,墨守成规。

152、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。

153、索是寻找、觅求,骥是好马。

154、(十)邯郸学步【典故】  相传在两千年前,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,不知道姓啥叫啥,就叫他寿陵少年吧! 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,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,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,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,低人一等——衣服是人家的好,饭菜是人家的香,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。

155、他见什么学什么,学一样丢一样,虽然花样翻新,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,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。

156、 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,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。

157、 亲戚、邻居们,说他是狗熊掰棒子,他也根本听不进去。

158、日久天长,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,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,太丑了。

159、  有一天,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,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。

160、他一听,对上了心病,急忙走上前去,想打听个明白。

161、不料想,那几个人看见他,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。

162、 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?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。

163、这成了他的心病。

164、终于有一天,他瞒着家人,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。

165、  一到邯郸,他感到处处新鲜,简直令人眼花缭乱。

166、看到小孩走路,他觉得活泼、美,学;看见老人走路,他觉得稳重,学;看到妇女走路,摇摆多姿,学。

167、就这样,不过半月光景,他连走路也不会了,路费也花光了,只好爬着回去了。

168、  【释读】  故事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。

169、成语“邯郸学步”,比喻生搬硬套,机械地模仿别人,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,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。

相信通过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这篇文章能帮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,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。

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x 广告
猜你喜欢